新闻事件
光棍节(11月11日)是单身一族的一个另类节日,就连李克强总理都开始关注“光棍节”这个新节日了。最近五年,每到这天全部商家和商品都打折销售,由于物品齐全、价格优惠,使得网购量激增。去年“双十一”零点55秒钟,天猫和淘宝支付宝交易额已经超过1亿元;6分钟后便超过了10亿元;13分钟后便超过了20亿元。
更有甚者,网络上还流传着要将11月1日定为“男人为女人买衣服节”。这类既非“土节”又非“洋节”的节日大肆兴起,逐渐席卷全国,从它最初出现到被大家所认可,这一过程背后究竟有哪些道理呢?
心理解读
日子怎么挑
一年365天,为何偏偏是这一天?“11月11日”这个日期和“单身”之间本来没有任何共同的属性,就像“苹果”这个词和实实在在的苹果本身没有任何共同的物理属性。虽然实物苹果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与词语“苹果”相像,你无法闻一闻或吃下词语,但是,我们的大脑可以把词语刺激和水果刺激联系起来,从而在心理上把二者画上等号。关系框架理论(Relational Frame Theory,RFT)称这样得到的关系为推衍性刺激关系。关系框架理论是关于人类语言和认知的理论,该理论认为推衍性刺激关系与人类语言发生密切相关,可以解释人类的概念网络如何建构起来。四个阿拉伯数字“1”形似四根光滑的棍子,而光棍在中文有单身的意思,于是乎11月11日便等同于单身,这个日子便被定为“光棍节”。因此,人们通过这种方式在“11月11日”与“单身”之间画上等号。这样看来,这个日子被定为光棍们的节日可谓名副其实。乍一看,简单粗暴了些,有木有?可是人类的语言正是这样的一种主观应用,具有随意性、联想性。
主观应用不是任意使用
按照上面这么说新节日岂不是想怎么定就怎么定,非也!非也!虽然语言似乎在运用时是一种主观应用,但在社会交流时却不能任意使用,还需要遵循语法和约定俗成的规则。关系框架理论认为词语概念与实物之间的稳定关系主要是由社会约定俗成不断强化建立起来的。简单来说,你可以把土豆称之为“红薯”,也可以把红薯称之为“土豆”,但是你不会真正这样去做,不是因为不能,而是一来对你没什么用处,二来,你的这种行为不会仅仅因你做出了某种语言上的改变而得到与你交谈的人的强化。你只会按社会约定俗成对它的命名来称呼它。11月11日成为“光棍节”得到大家的认可,可以说是约定俗成。这主要与大都市单身男女较多,都希望早点结束单身状态的心理需求有关,11.11能够提醒单身男女,起到社会强化作用,加上商家的打折营销策略和网络电商的推波助澜,“名”“实”便被“约定俗成”了,从而确立了稳定而密切的联系,渐渐被大家所认可。
总之,11月11日被人定为“光棍节”想来有些无辜,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有一种“说你是,你就是,不是也得是”的味道。要是日期会说话,估计它会申辩说:“把这天变成光棍节经过我同意了吗?你们才是光棍,你们全家都是光棍。人家明明是成双成对的嘛,强烈要求变成情人节。”随着网络沟通越来越多,全球每年有十万新词被造出来,根据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仅汉语便每年约产生1000个左右的新词,平均每天产生3个新词。很多被人“发明”的词有的被社会接受,成为约定俗成的新词,有些就会像浪花一样,一闪而过,瞬间消失。有些节日也是不断被人命名,只有适应时代并满足人们心理需要的节日才会成为约定俗成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