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到马上就要期末考试,心里就特别紧张,刚步入大学时的新鲜感和轻松劲儿一扫而空。感到一个学期下来没有什么收获,真不知道该怎样去面对考试……” 这是一位大一学生前来咨询时讲的一段话。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学习心理问题也是前行路上不免会出现的一段“困惑插曲”。
了解大学生学习中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调适方法,有利于培养健康的学习心理,提高学习效率。
一、大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适应不良。 这是大学新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困惑,其具体表现有:对学习缺乏应有的兴趣、紧迫感和自觉性,学习缺乏独立性,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不理解大学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不能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不知道怎样建立专业知识结构,培养专业技能,学习带有盲目性。
2、缺乏中等强度的学习动机。心理学家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学习效率与动机强度之间,可以描绘成一条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学习的进行。动机过强或缺乏都会影响学习效果,并会带来一系列心理问题。 在高中阶段,很多同学以考上大学为唯一的学习目标,步入大学,旧的目标已实现,新的目标还没有明确形成,造成了考上大学前后的“动机落差”。
3、学习过度焦虑。 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焦虑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利的,而低度焦虑和高度焦虑则相反。焦虑过度会使学生感到沮丧、痛苦、失望、内疚,而焦虑不足则会使学生不思进取、萎靡、消沉、灰心丧气。一部分学生存在着过度的学习焦虑情绪。它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有的是由于在学习中一再受挫,增加了失败感;有的产生于不良的教育方法;有的缘于过高的自我期望值。
4、学习心理疲劳。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思想迟钝,精神萎靡不振,学习效率下降等。造成心理疲劳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缺乏劳逸结合;学习过于紧张,使大脑神经持续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对学习缺乏兴趣、厌烦、畏难。
5、考试焦虑和怯场。考试焦虑是指担心自己考试失败有损自尊而忧虑的一种情绪反应。考试怯场是指考生在应试中因心理过度紧张、过分激动等原因而出现心跳加速、记忆受阻、思维迟钝等应急反应。考试焦虑容易分散和阻断注意过程,使注意力不能集中于学习和应试,而是专注于各种各样的担忧。考试紧张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要注意“适度”。适度紧张会使人的活动变得积极,思维变得清晰。过度紧张则使人的活动受到抑制。
二、大学生健康学习心理的培养
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熟悉环境,进入角色,实事求是地确立学习目标。进入大学后,要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位置,尽快进入角色。要根据大学的学习规律,结合自己的实际,及早确立新的学习目标并能根据情况做适时调整。
2、发现和培养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兴趣是求知的动力,成功的起点。但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还需要在学习中善于发现激发自己兴趣的事情,努力培养这种乐趣。快乐学习才能持久,效率才会提高。
3、努力克服学习过度焦虑。增强毅力,不怕困难与失败,勇于迎接学习中的挑战。正确全面地评价自己,克服虚荣心理。探索、掌握切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遵循大学学习规律,以增进学习效果。
4、劳逸结合,预防、消除心理疲劳。学习一段时间后,应该休息片刻。学习之余,参加一些文体活动,使身心得到调节和放松。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使生活内容丰富多彩。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此外,要学会科学用脑,掌握学习效率最高的时间。
5、正确对待考试,提高应试技巧。考试只是衡量自己掌握知识程度的手段之一,其目的是为了巩固知识,检验知识掌握情况。首先要做好考前准备,认真复习;要保证有充足的睡眠,保持充沛的精力;制定切合自己的目标,树立信心;调控紧张情绪,提高应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