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各医疗机构应严格落实岗位职责,做好门诊和住院发热患者的筛查及排查。
1、急诊、门诊(包括儿科门诊及发热门诊)预检分诊处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就诊患者预检分诊制度和流程,有效识别疑似患者,并按要求对患者采取隔离措施。
2、门、急诊各诊室应做好就诊患者的二次预检,及时发现并有效隔离疑似或确诊患者。
3、各病区应加强住院发热患者的排查,及时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并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二、做好患者管理及陪探视人员管理。
1、门、急诊及病房发现疑似患者时,应在为患者做好防护的基础上,将其引导至发热门诊就诊。若患者病情较重,无法转诊或转院时,应立即就地进行隔离治疗。
2、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将患者置于负压病房进行隔离治疗,无负压病房的医疗机构,可以将患者安置于普通病房。疑似患者应单间隔离。确诊病例可选择多人间隔离治疗,但应保证床间距≥1米。
3、患者应当戴外科口罩,咳嗽或者打喷嚏时用纸巾遮掩口鼻,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应当使用流动水洗手,手上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可使用快速手消毒剂进行卫生手消毒。
4、限制探视或陪护,减少院内交叉感染。
5、非必需情况,不允许患者离开隔离区域。尽可能减少与工作人员、探视者及其他患者的接触。
6、确需转院时,患者需通过专用的转运途径转运。如果情况允许,患者必须戴口罩。
7、患者转出、离开后所涉及的相关科室应对诊室、病房及用后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终末消毒。
8、患者产生的生活垃圾应按医疗废物规范处理。
三、各科室应确保防护用品配备充足,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防护措施。
1、医务人员根据需要实施分级防护:
(1)一级防护:适用于预检分诊处、普通门诊、感染科门诊等一般诊疗活动。主要措施包括:穿工作服,戴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外科口罩,必要时戴一次性乳胶手套。
(2)二级防护:适用于医务人员在从事与疑似或确诊患者有密切接触的诊疗活动时。主要措施包括:戴一次性工作帽、防护眼镜(防雾型)、医用防护口罩(N95)、防护服或工作服外套一次性防护服和一次性乳胶手套,必要时穿一次性鞋套。
(3)三级防护:适用于为患者实施吸痰、呼吸道采样、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有可能发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体内物质的喷射或飞溅的工作时。主要措施: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全面型呼吸防护器或正压式头套、医用防护口罩(N95)、防护服或工作服外套一次性防护服、一次性乳胶手套和/或一次性鞋套。
2、严格落实手卫生制度。各医疗机构及其科室应保证手卫生用品配备齐全,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指征。
3、外科口罩、防护口罩、护目镜、隔离衣等个人防护用品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4、医务人员在诊疗操作结束后,应及时离开隔离区,并规范更换个人防护用品。
四、严格按照环境清洁与消毒相关制度和操作流程,做好空气、医疗器械、污染物品、物体表面、地面等的清洁与消毒。
1、保持预检分诊及诊室内空气流通,必要时采用紫外线或动态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空气消毒:房间、转运车辆或其他密闭场所的空气终末消毒可采用空气净化设备如空气消毒机,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应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2、患者使用后的诊疗器械和设备,必须及时进行清洁与消毒。在清洗消毒过程中,要避免飞溅导致污染。在清洗消毒设备时,要戴手套、穿隔离衣、防水围裙,带护目镜、口罩。
(1)物体表面的消毒:诊疗设施、设备表面以及高频接触卫生表面,如床栏、床边桌、呼叫按钮、监护仪、微泵、门把手、计算机等物体表面、转运车辆、担架等运输工具(使用完之后立即消毒)首选500mg/L~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不耐腐蚀的使用2%双链季铵盐或75%的乙醇擦拭消毒(两遍),若使用一次性消毒湿巾,可清洁消毒一步完成,每天至少3次。遇污染随时消毒。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先使用一次性吸水材料清除污染物,然后常规消毒。清理的污染物可按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也可排入有消毒装置的污水系统。
(2)地面的消毒: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先使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完全清除污染物后消毒。无明显污染物时可用500mg/L~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每天1~2次。遇污染随时消毒。
(3)复用物品如诊疗器械、器具的消毒:应当尽量选择一次性使用的诊疗用品。听诊器、温度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和物品实行专人专用。重复使用的医疗器具应当按照“特殊病原体”中“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双层密闭运送至消毒供应中心处理,并做好“特殊病原体”标记。病人用过的床单、被套、枕套送洗衣房进行清洗、消毒,棉絮等送消毒供应中心消毒处理,均应做好“特殊病原体”标记。
3、医疗废物的管理:患者所有的废弃物应当视为感染性医疗废物,严格依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管理,要求双层封扎、标识清楚、密闭转运。